你的位置:琳琅注册 > 业务范围 > 1958年,毛主席当面怒骂赫鲁晓夫,还瞪了他一眼,赫鲁晓夫问翻译:“

业务范围
1958年,毛主席当面怒骂赫鲁晓夫,还瞪了他一眼,赫鲁晓夫问翻译:“
发布日期:2024-06-14 21:33    点击次数:93

1958年,毛主席当面怒骂赫鲁晓夫,还瞪了他一眼,赫鲁晓夫问翻译:“毛泽东刚才是不是在骂我?”

1958年夏天,北京城里热闹非凡,赫鲁晓夫率领的苏联代表团到访,街道两旁挂满中苏友谊的标语,首都各界群众自发跳着舞蹈,载歌载舞欢迎贵宾。

这原本是一次旨在增进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友好之旅。然而,在这次访问过程中,中苏双方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,导致了剑拔弩张的激烈争论。

赫鲁晓夫提出苏联将调整对外政策,与资本主义国家"和平共处"。毛泽东勃然大怒:社会主义的中国永远不同美国“和平共处”

两人在这一原则问题上,立场前所未有的对立,赫鲁晓夫进一步称,苏联将在中国建立"联合舰队"、设立"长波电台"。

年轻的翻译听了冷汗直流。果不其然,毛泽东立刻指正:苏联实施的这个计划,实际上是对中国主权的蓄意侵犯。所谓“联合舰队”“共建海防”纯属无稽之谈

表明了中国不怕帝国主义侵略,中国人民能够打败侵略者的想法,说罢还狠狠地瞪了赫鲁晓夫一眼,没忍住骂出了声!

面对一往无前的毛泽东,赫鲁晓夫明显有点坐不住,着急的催促翻译员询问刚才说了什么,明确询问“毛泽东刚才是不是在骂我?”

再这样的场合下,翻译自然不敢讲原话说给赫鲁晓夫,只能隐晦的表示,主席只是很生气,并没有骂您的意思,赫鲁晓夫半信半疑,也低声暗骂了一句。

而这句刺耳的俄语也被场上的另一名翻译,如实告知给了毛主席,没想到主席听到此话不气反笑:“赫鲁晓夫同志,我们对原则问题是不让步的,这个原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。看来我们之间有些原则分歧还要继续争论下去啊!”

最终,赫鲁晓夫狼狈不堪,企图挽回局面,但只是可笑地被毛泽东彻底击溃,就这样,中苏关系的第一道裂缝,在毛泽东的魄力言辞中撕裂开来。

1960年7月16日,苏联单方面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,并恶意毁坏了部分技术资料和图纸,给中国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。这一做法公然违背了两国之间的合作承诺,再次凸显了双方关系已经降至冰点。

这一决裂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记沉重打击。我国除了失去了大量外援,更令人痛心的是,许多重要科研项目被耽误,籍籍无门。但与此同时,一个年轻人开启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历程。

这个年轻人叫黄旭华,他加入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工作,当时中国没有任何核潜艇的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,参考资料仅有从国外搜罗的残缺不全的报纸杂志,以及一个从美国买来的核潜艇玩具模型。

上世纪60年代初期,当时,我国在这一领域基础很薄弱,没有任何先例可资借鉴,更缺乏核心技术和设计图纸。面对这一困境,我国科研人员孜孜不倦,百折不挠,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一点一滴摸索前进。

面对重重困难,黄旭华和同事们只能靠头脑风暴和大量试验,请来木匠制作实体大模型,像个孩子摆弄玩具船一般手工建造。

他毅然选择了这个默默无闻的职业,在家人朋友的劝阻声中,消失了整整30年。

尽管条件艰苦,科研人员们仍然孜孜以求,自力更生,终于在漫长探索中取得了突破。1988年,中国第一艘自主设计的核潜艇下水,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跨入拥有核潜艇的行列。

直到这时,黄旭华80高龄的母亲才在报纸上无意中读到一篇报道,得知儿子竟是那名背后无名的核潜艇设计师。

为了国家的尊严,有多少个黄旭华这样的科学家,灰身泯智于百姓之中,他们为祖国的独立自主而默默奋斗,面对种种困难依旧咬紧牙关,用顽强的意志一点一滴铺平通往理想的道路。

那是一个钢铁般的年代,人人都怀揣崇高的理想。虽然中国一度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,但是有了毛泽东这样旷世英雄的领导,有了无数科学家的执着坚守,我们终将扫清万难,走向辉煌。



Powered by 琳琅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